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戒贪欲——人间佛教经证

      贪欲生忧,贪欲生畏;所贪欲,何忧何畏?   ——《法句经》   一、贪欲的起因   贪是众生的通病,在欲界称为欲贪,其性不善,在色界、无色界称为有贪,其性有覆,能障圣道,二者共为六根本烦恼、十随眠、九结、五钝使之一。《瑜伽师地论》说贪是由取蕴、诸见、未得境界、已得境界、恶行、男女、亲友、资具、后有、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种的染著之心,依序为事贪、 见贪 贪贪、悭贪、盖贪、恶行贪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3345537.html
  • 佛教解脱学与世间一元论的区别

    分开,悟到“我”就于梦自在了。我是胜义,境是世俗,所以他们认为世间现象犹如蛔虫在真常上帝肚子里,梦觉就是唯我独尊,摄用归体,回归真我,而得自在。这其实是玄虚的妄想产物,有内在无法克服的逻辑相违,...,但也发人深思。  一元论和多元论都是世间哲学倒见,真我常恒、有边无边都是的四边戏论。佛教说的“有”仅仅是身心世界无常显现的相对经验,同时,其实质恰是毕竟“空”的寂灭,而不是所谓承认“真我”的“妙...

    maharest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947305.html
  • 谈谈 如实观

    于今人根器稍嫌不契。愚揣虚老指今人染重,观心多随境转或易入,故言稍嫌不契,当然也有很多例外。  北传教法甚多,不似南传单纯。“如实观”几乎是南传禅修之主体,在汉地,楞严二十五圆通法中,“如实观”在...十方佛与大菩萨皆如是,但不定一生成就。兄为何以此自疑?难道个个修“如实观”者都能证果?不如是,难道兄就不修“如实观”了吗?三大阿僧祗成佛与即身成佛并矛盾,只是“佛”字含义不同,请看天台六即佛义可知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1447451.html
  • 唯识宗大义

    。三我爱,以爱著我,不肯舍离。四我慢,傲慢他人,心自高举。由此四种烦恼,是故不能出离生死。第六识通善恶三性,一切善恶,意为先导,意善则身口善,意恶则身口邪,它是功之首,罪之魁。前五识,即眼识、耳识...,分别是能知心。第四正智,观察名相,互为其客,离妄分别,如理而知。第五如如,正智契理,诸法体同,体遍法界,彼此皆如。  三自性者:第一遍计执性,乃以妄情周遍计度名相,是有是,或色或心,如见绳误以为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3447684.html
  • 佛教宇宙人生观的四项基本观察

    大类。业在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分。“轮回的”业,是那些由无明和从无明产生的冲突情感(惑)所激起的。这些轮回的业会导致“再生”。我们接受什么样的再生,完全决定于我们的业是“善”多还是“恶”多。“”(ineffectual)业,其结果是微不足道的。业也可以分为“有功德”或“功德”,其分别在它们会导致较高或较低层次的轮回存在。 另一个主要的类别,是“导致解脱的业”,包含那些由想从轮回解脱的欲望所激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649561.html
  • 三种东西 四种因缘

    看不见、形相的“业力”——善、恶、(不善不恶)这三种有漏的“业因种子”。概略言之:众生一生所为合乎上品十善者生天道,中品十善(相当于五戒)者生人道,下品十善,福业大而我慢重者生阿修罗道;相当于上品...

    郑颂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950213.html
  • “生死根本”解惑──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

    正常需要,适合当时社会的正常制度,这不能说是罪恶,不会因此而生天、堕地狱,也不会因此而流转生死(不感报应)。烦恼有二类:一是恶(不善)的,一是(不可说是善是恶的。的虽然微细,到底是不清净的,所以名为有覆。本能的自我爱,也属于此。引起淫欲的欲爱,与嗔、痴等不同。人及大多数畜生(鸟兽虫鱼等),淫欲是本能的。到一定时期,生理变化而自然发现。凡属于本能的,不能说是善是恶。如食草的牛、羊等,不能说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352959.html
  • 从“平常心是道”到“吃茶去”

    不知是。若是真达不疑之道,犹如太虚,廓然虚豁,岂可强是非邪!”师言下悟理【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《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》,引见《大正藏》卷五一,276c。】。   在这里,南泉向他的弟子赵州说: 禅道既不是“妄觉”的“知”,也不是“”【:无法分辨善恶、是非、大小、长短等事物的意思。世亲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卷二,曾解释说:“不可为善、不善性,故名。”(引见《大正藏》卷二九,7b。)】的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5253433.html
  • 小议八识

    慢,我爱,我见,我疑,它内执取阿赖耶识,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,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,为能藏,能含一切法的种子;所藏,受前七识所执取。它无性中,它的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,业报相继,毫厘不爽。  ...轨则,眼、耳、鼻、意可饿后天之惑,第七识末那识乃关键所在,一方面受感官迷惑而牵拽,而不能为用;另一方面,是能往意识深处的管道,机器的运转,需要动力,要获得妇产科以来的信息,就必须加强思量,打开无量的...

    心源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4954236.html
  • 何谓见佛三昧正受

    从未断念、从未灭念、从未息念。唯有诸佛证得自在,有念之生灭,亲征念。乃至八地以下菩萨也不可说念作业,我们的念皆是状态,还是众生的业流。  很多人认为“什么也不念就是清净心”,不是,那是记心...何谓见佛三昧正受  又言见佛三昧增上缘者,三昧在净土法门谈话中,往往把它说是大定,或正定聚之定,不是某一种念佛的某一种三昧,所以称为宝王三昧,它含纳一切三昧。这三昧无形无色,有定相,它可以见法身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2256655.html